這幾天廷妹一直燒燒退退的~我很擔心她~


星期一有帶去給醫生看~~醫生說是"腸病毒"~~ (但我覺得那個醫生看的很草率)


所以今天我又帶她去看醫生~~~ (這次換一個比較有資歷的醫生主任看)


醫生說她喉嚨有紅紅的 但沒有水泡也沒有破洞~所以不是"腸病毒"現象!  (ps:腸病毒症狀會有喉嚨紅腫起水泡+破洞)


呼~聽到這個 心裡輕鬆了一點!!


後來我告訴醫生~廷妹頭上有一顆類似痘痘的東西!!


經過醫生一下~~~醫生說:是"叮仔"啦!!


厚~~~原來就是"叮仔"在搞鬼!!  難怪廷妹最近一直燒燒退退!~~~


後來因為"叮仔"太嚴重了~~只好吃藥藥(4罐藥水)&擦藥藥治療~~


希望雙管齊下 可以趕快好轉~


 


 


註:


釘子在醫學上一般的用字為「疔」。

長於顏面與手足皮膚的急性化膿性感染特稱為「疔」,其特色為皮膚病灶處頂亮根深、堅硬而有根腳,像釘子嵌入皮內,所以叫做「疔」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西醫把皮膚的細菌感染分為folliculitis、furuncle、carbuncle、cellulitis、abscessw等,然後就沿用一些中醫的古病名來命名。但古代「癤」、「疔」、「癰」等字也是廣義的病名,各自包含很多疾病,且相互之間還有重疊的地方,造成英文病名翻譯成中文病名時,沒有合適的病名可以使用,如硬要套上古病名,常使英文病名與其翻譯的古病名兩者代表的疾病不莖吻合,造成中西醫之 間的困擾。現就筆者整理所得,略述一二:

當細菌侵犯毛囊造成毛囊及其周圍發炎時,西醫稱為furuncle,譯為「癤子」,這病名翻譯得不太對,因中醫的「癤」較廣義,包含的疾病較多,不但包含毛囊發炎(如西醫的folliculitis、furuncle及carbuncle),還包含汗腺與皮脂腺的化膿性感染,如痱子有細菌感染時,就稱為「暑癤」、「熱癤」。癤與疔的區別在於癤為皮膚表淺性的病變,浮淺無根不硬。癤子即民間俗稱的「粒仔」。

中醫又把主要長於顏面與手足皮膚的急性化膿性感染特稱為「疔」,其特色為皮膚病灶處頂亮根深、堅硬而有根腳,像釘子嵌入皮內,所以叫做「疔」。照古籍的描述,「疔」包含了西醫的furuncle及carbuncle(唇疔、顴疔、鼻九疔等)、cellulitis(足底疔等)、lymphangitis(紅絲疔)、paronychia(蛇眼,疔、沿爪疔)、whitlow(蛇頭疔)、gas gangrene(爛疔)、anthrax(疫疔)等病。由此可知「疔」是中醫所特有的病名,問西醫是問不出所以然的,因西醫的教科書中沒這樣子的分類。中醫認為「疔」來勢兇猛,病情較重,如處理不當,容易引起「走黃」,即敗血症,這在沒抗生素的時代是會致命的,所以中醫有「治疔如防虎」的觀念。由於有中醫的這種觀念,因此一般民眾很怕長「疔」,因為這就意謂著他所生的是一種極為危險的病。還有中醫認為擠膿是疔瘡的禁忌,怕因此引起疔毒擴散,甚或走黃,所以西醫一旦決定要為病人切開病灶排膿時,應要先與病人溝通清楚,以免有「疔不能擠」這觀念的病人驚慌。

西醫把carbuncle翻譯成「癰」也是不太正確,因綜合中醫書籍所述,「癰」切起時皮膚紅腫突起,浸潤範圍廣,生於皮肉之間,最後裡面會化膿潰破,在化膿未潰時沒有膿頭,所「癰」應是指各類細菌化膿性感染所導致的subcutaneous abscess較對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my 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